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做农业十本必读的书
[2024-02-08] 产品中心 产品介绍:

  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自我投资方式。读好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在回答怎样解决“三农”问题时,说道,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引用的这一段话,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获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说。由于“在经济发展研究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所做的首创性研究”,他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改造传统农业》是舒尔茨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确立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舒尔茨认为欧洲、日本、墨西哥等国正是通过农业而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但是他又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稳步的增长作出贡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稳步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的农业。方式有三种:一是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二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三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教育尤为重要。

  书中对农业问题的一些分析,对改造传统农业所提出的若干建议,至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辛格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

  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全球人口一直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粮食战争》一书中,全球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提出了大胆但可行的解决途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不禁称赞道,“戈登·康韦这本富有见解的书指出了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复杂问题”。

  本书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全球粮食供给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康韦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

  康韦基于长期科学研究和调查,以及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案例分析,从绿色革命的遗产,市场力量对粮食供给的影响,转基因食品的希望和风险,有关作物、牲畜、害虫控制、土壤和水的农业创新,以及适应并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必要性等方面分析了粮食问题的实际情况。

  对于想多方面了解全球粮食安全、国际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必读读物。

  当下,俄乌战争引起的全球粮食、能源安全变局,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粮食战争”的深层寓意和现实考验。

  《农业圣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包罗了土壤学、作物学、植物病害、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作者是欧洲有机农业的创始人以及现代堆肥的奠基者艾尔伯特·霍华德。

  霍华德十分看重土壤。他认为除了农产品市场,一个国家真实的、永久的和独立于其他一切要素的资本就是土壤。合理规划利用并保持土壤肥力这一重要资产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的围绕“土壤健康”的整个农业思想,对当今的土壤治理、水土保持、病害控制、持续农业、食品营养、人类健康等均具有深远影响。

  霍华德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有了健康的土壤,就会有健康的植物,也就有了健康的动物和人类。在本书的最后,他大胆断言:当我们的食物皆产自肥沃的土壤,当我们皆食用这些新鲜的食物时,人类至少有一半的疾病将会消失!

  《农业圣典》是公认的经典,被众多业内人士推崇。环境保护部有机品发展中心研究员,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标准委员会委员肖兴基认为,《农业圣典》一书所介绍的理论和技术必将引导我国有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有机产品的销售额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在600亿元以上。有研究指出,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和产品年均增速将达20%-30%,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美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穷尽了地力,北美大草原的肥沃土壤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美国农耕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打算向东亚国家寻求答案。

  因为早在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就已经足以支持起高度密集的人口。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

  1909年春,金教授携家人游历了中国、日本和朝鲜,考察了东亚三国的古老农耕体系,与当地农民进行深入交流,写成了《四千年农夫》一书。

  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

  金教授认为,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如果向全人类推广东亚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100多年前,《四千年农夫》开创了现代有机农业这个概念,如今《四千年农夫》描写的许多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已被依靠化肥、农药的现代农耕技术所取代,化学农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如何传承四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化的重要课题。

  要理解当代中国,就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这一个国家的历史源脉和这个民族的文化源流。

  纵向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土地制度、税赋制度、国家治理制度的变迁演化,农业生产和工程技术的发明发展、中国特色人文精神的脉络和传承等,都与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横向看,当代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则涉及今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整个中国国情现状、社会变迁和我们正常的生活方式演变的缩影。

  正如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其著作《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中指出的,“一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奋斗史”。

  作者陈锡文长期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我国“三农”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作为起草组负责人,参与了2004年至2016年13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了解中国农村、农民,必须从历史着眼,观察现实,这样才可以把握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要素和内核。这就是怎么回事我们该认真阅读《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农业制度、农业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以及新世纪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建立,以广阔的视野、在历史的纵深维度中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进行了系统阐述讲解。

  中国的农业文明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读过此书,你会对当代中国有更深刻的认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那就是《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由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一流学者孔祥智领衔撰写。

  孔祥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中国品牌农业神农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

  《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不仅深入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还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支撑和资产金额来源等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条件和策略。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九个维度一一进行了详细地理解阅读并提出对应之策。例如在产业兴旺一章内,作者回答了需要着重关注的三个问题:谁来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怎么来实现?为什么小农户难以在产业兴旺中获得更多收益,如何改善?当前乡村的产业兴旺存在哪些挑战和障碍,怎么样应对和消除?

  《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提出的观点,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借力民间资本来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很具有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

  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抓手,以及实现产业兴旺、企业强大和消费升级的现实路径,正呈现蒸蒸日上之势。

  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在理念、路径和方法上存在很多误区和盲点,走了很多错路和弯路,浪费了产业与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贻误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甚至造成重大产业决策失误和企业倒闭。

  幸运的是,资深农业品牌专家娄向鹏、郝北海十年磨一剑,联袂推出《品牌农业4:新时代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以福来咨询团队亲身参与的上百例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建设实践为依托,以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的专项研究为基础,立足中国特色,借鉴世界经验,系统创导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体系、战略路径、落地方法和实用工具。

  本书系统阐释了“双轮驱动”“三极联动”“战略寻根”“品牌找魂”“消费集体意识”“心智公共资产”“品牌图腾”“灵魂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名制”“激光传播”等福来原创的战略品牌营销思想和方法论,市场实践和理论总结融合,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兼顾,对中国品牌农业事业正在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品牌农业4》的出版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成为众多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案头必备的决策参考和行动指南,尤其赢得了65位党政领导、企业家、媒体人和专家学者的联袂推荐,这在农业领域尚属第一次。

  资深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的推荐语颇有代表性:关于农业品牌建设,读这一本就够了!

  工业文明快速的提升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给出的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从农业1.0到农业4.0》一书是温铁军团队努力了三年的研究成果,书名来源于作者把当代的农业演进状况归纳总结的四个阶段:传统的东亚小农村社制的农业模式,即传统农业(农业1.0);按照工业模式改造农业的产业化的农业2.0;农业直接和金融结合,农业资本化的农业3.0;当资本控制的产业化的农业所造成的代价越来越严重,不得不转型的农业4.0,也就是社会化的生态农业。作者觉得,要突破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 3.0+4.0”或许是出路。

  本书还对近代以来世界农业三分天下的格局进行了详细阐释。世界上的农业经营分为三类: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莱茵(Rhein)模式”,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东亚模式”。本书指出,中国农业是原住民的小农经济,没有条件去跟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竞争。如果不把这样的一个问题搞清楚,在农业政策领域以及企业战略上就会犯根本错误。

  温铁军认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本书所揭示到的基本规律入手,来认识中国该如何在世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之林,寻找自我的立足之地。

  消费者(份额成员)预付给农民一年种植的收益,作为股东与农民一同承担种植过程中的风险;农民则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保证食品安全。没有中间商环节,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得到了有机的农产品。

  最早在国内推行CSA的是石嫣。她是人大博士、清华博士后,却选择种地,据说一年收入高达800万。

  2008年,26岁的石嫣有机会去美国当了半年农夫,她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公费出国务农的学生。后来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书出版了,书名简单直接,就叫《我在美国当农民》。

  “洋插队”让石嫣首次接触到社区支持农业。回国后,她尝试将美国的CSA农场模式移植到中国来。在导师温铁军的指导下,石嫣参与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小毛驴市民公园。2012年,她又自己创办了“分享收获”农场。

  作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石嫣引发了广泛关注。先后被选为国际CSA联盟(URGENCI)联合主席,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世界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获女性社会企业家奖。她多次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会议并发言,走访了近二十个国家的乡村。

  在石嫣看来,CSA的价值和意义无比巨大。CSA的目标是实现“永续农业”,强调ECO的自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它有很大的可能是引领行业的一种创新模式,整个国家的农业体系也有一定的概率会因它而发生巨变。

  我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农业大国,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的奇迹,多种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我国至今还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科学技术含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品牌小散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农业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仍然没再次出现世界级的国家农业品牌名片。

  在我们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高效借鉴全球农业优秀成果?政府和企业,如何不走错路、弯路?书写新的时代篇章和农业文明?

  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中国农业品牌建设资深专家娄向鹏历时6年,往返15万公里,用一场“农业西游记”,走遍美国、荷兰、以色列、日本、新西兰、法国、德国、瑞士、泰国等9个国家,深入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农场和市场终端,并在疫情期间闭关创作2年,第一次从产业、市场、品牌、产品、营销等角度系统总结全球农业标杆的理念、实践和经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探寻真经,找准发展路径。希望让大家不用东奔西走,用一本书就能把世界农业看透,并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司长夏敬源,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佳沃集团董事长陈绍鹏等十位业界大咖联袂推荐。在疫情期间出国难的背景下,《娄向鹏看世界农业》一书的出版更有独特意义和现实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