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栽培技术
农家孩子蔬菜院士喻景权: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2024-02-15] 栽培技术

  2021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喻景权,38年来他始终致力于蔬菜抗逆高产调控领域研究,在蔬菜抗逆栽培、连作障碍防控、栽培模式革新三个产业核心问题上取得原创性成果,为我国蔬菜产业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11月,喻景权出生在浙江义乌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一心向学,凭着满腔的勤奋与刻苦,于1979年参加高考被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录取,毕业后分配到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主要是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1985年他赴日本短期进修1年,直至1988年申请的奖学金获批后,又再赴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博士后期间在日本国武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基础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从事化学生态学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工作的研究。1995年8月,喻景权结束留学生涯,应邀回到母校浙江农业大学任教并从事科研工作至今。(注: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

  进入新世纪,中国迎来了“海归潮”,留学人员大多选择回国,需要仔细考虑的不过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国人对此也习以为常;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留学人员选择回国的比例远比现在低得多。留学日本多年,喻景权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无论是想搞科研还是工作就业,都不乏相似的机会甚至更好的选择,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问及原因,喻景权说:“做一个国家的建设者,和做一个成果的享受者,是完全不同的。”

  回国不仅是一个职业的选择,更是人生的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喻景权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在签证有效期内就辞掉了工作,放弃了在日本拥有的一切。在日本海关退税时别人都不敢相信,问:“你真的不回来了?”喻景权回答:“我不回来了”。

  当时,许多人包括家人在内,都不太能理解喻景权的选择。谈起刚刚回到国内的那段时光,喻景权笑称,简直“不堪回首”——武田制药开出的月薪是30多万日币(折合人民币3万多元),回国后资历、职称都要从头算起,月工资400多块,只比毕业不久的小师弟多了5块钱;1991年就拿到驾照在日本开上了小汽车,回国后又重新蹬上了自行车;科研项目除了拨下来的1万块启动经费,别的啥都没有。但即使在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喻景权也从未动摇过,他甚至拒绝了去美国的难得机会,只因为觉得 “人不能永远都是哪里好就往哪里去,不如扎根下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 。

  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喻景权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去研究更多国家需要、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面对科研体制改革和产业化浪潮,喻景权尽管掌握着多项技术专利,却从未动过以此牟利的念头。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介书生”,更适合也更愿意搞科研,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至于经营方面,可完全交给更加专业的机构或者企业来做,只要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民,他就满足了。

  民以食为天。农家子弟对涉农专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土地和农民更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情怀。喻景权说,农业科研这个行业,出发点就是看社会要说明、农民要说明。研究者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多做一些基础性的机制探索,多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出力。

  “设施作物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和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喻景权的研究方向对普通人来说实在是非常的“高大上”,但他却笑道:“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研究怎么让蔬菜在不利的环境下长得更好,食用更加安全。”

  在我国,设施蔬菜早已发展为一种产业,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许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但低温和光照不足等不良生长环境给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良影响,如菜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只开花不结果等;此外,连作障碍现象,即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栽培同种蔬菜作物,抑制下一茬蔬菜生长的现象也很严重,这是蔬菜种植中的“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蔬菜的生长发育还受许多病原菌、害虫的影响,仅靠植物本身的力量抵御侵害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必须依靠农药;但使用农药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即农药残留。

  喻景权教授和他的团队采用了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甚至基因组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蛋白水平还有关键的调控因子等方面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农民的角度来说,首先关注的是产量,因为只有产量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产生效益;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有量更要有质,食用安全是首要原则。”实现蔬菜稳产高效、安全和生态环保的多赢,正是喻景权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些年,喻景权深入蔬菜产区进行调研、规划和技术推广,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哪里的问题严重,哪里的老百姓对新技术的需求强烈,他就走到哪里。植物生长的许多问题都是共性的,除了蔬菜,云南的三七、浙江的杭白菊、东北的人参还有各地的茶叶,喻景权都能通过降解调控降低农药残留,提高食用安全性。然而这类技术虽然成本很低,对提高产量却并无太大的助益,推广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很多时候喻景权和他的团队都是自掏腰包贴钱在做事。采访中,喻景权从始至终坚持和强调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农业科研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想从农业里面赚大钱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看着农民那么艰苦,想想能为他们做点事,心里也是特别高兴的。”

  针对西部重要国防基地的新鲜副食品供应困难问题,喻景权开发出了沙漠无土栽培配套技术,为发展当地蔬菜产业和解决蔬菜有效供应发挥了非消极作用,也为推进西部沙漠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漠的风沙,海岛的荒凉,高原的艰苦,都没有抵挡住喻景权开展蔬菜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的步伐。喻景权清楚地记得,在甘肃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集中了最好的条件热情招待他们,但问到蔬菜种植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想要捐献一些仪器测量测量土壤电导力、pH值时,却被拒绝了,因为“军队不能接受老百姓的东西”。喻景权和他的学生们就在基地旁边的农民家里蹲点,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不说,连拍出来的照片都是灰蒙蒙的。

  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喻景权说:“这些战士年纪轻轻就驻守边防,一边保家卫国,一边解决所需的副食品供应,长年累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国家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我们理所当然要回报社会,不能老是往个人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来做一点贡献,那真的是太应该了。”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称为国家科技奖的三大奖,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而喻景权已经摘得了其中两项。从1995年回国算起,差不多十年获得一项重要成果,可谓“十年磨一剑”。

  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哪个科研人员能够舒舒服服地出成果,任何奖项的背后都有着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特别是农业科研,通常周期较长,很多实验都需要连续几年的数据才能判断,有时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张图,也可能因为数据不够可靠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把它做得圆满。因此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孤独,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治研。喻景权说,从事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失败远比成功多得多,但科研就是失败、失败,失败再成功,只有坚持不懈,才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喻景权带着自己的团队一心扑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影响设施蔬菜生长发育的重要的条件入手,先后发现了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机制,解决了设施低温弱光环境下瓜类蔬菜“座瓜难”问题,阐释了设施亚适应环境下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机理,明确了新型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降解农药残留的新途径,选育了高温下仍具有线虫抗性的新型番茄砧木,发明了多种调控蔬菜作物生长的调控剂等等。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创造了数十亿的社会经济效益。

  “任何经历对自己都是个锻炼,任何知识储备都有用得着的一天。”回忆自己大学毕业后下基层蹲点的那段日子,喻景权觉得很有收获。那时候生活节奏慢,人心不浮躁,能够突破课本知识的固定模式,静下心来看很多东西、想很多东西,这些都对自己日后的思维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在观察和实验时,喻景权也总是期望出现各种“意外”,在他看来,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进而去研究问题、处理问题,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挑战性的。

  有一次,喻景权教授和他的团队用他们提取的植物源化合物喷洒到蔬菜中去,能大大的提升蔬菜的抗低温能力。在绍兴的一个大棚里,蔬菜本就患有枯萎病,抗低温的效果会因为植物疫病的干扰无法体现,连当地农民都说,那个棚就不用荒度时间了。或许是长期在第一线观察的敏感性使然,喻景权教授还是坚持去看看,结果发现喷了药剂的那几行蔬菜长得特别好。

  “这就说明药剂不仅能提高植物的耐低温能力,还能提高植物的枯萎病抗性。以往枯萎病没什么药可治,只能靠嫁接,但嫁接又会影响品质。现在我们的技术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不是很有意义吗?这在实验室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田间的数据,就能让我们回到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研究,重新分析,重新验证。”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喻景权显得从容许多,开始侃侃而谈。

  喻景权沉浸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他的快乐简单而纯粹。从事科研工作多年,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对生命现象的敬畏和好奇,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他说,他感到最快乐的时刻就是自己的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技术被证明是有效的时候。

  在研究蔬菜抗低温能力的时候,喻景权发现了自己研发的药剂可以缓解线虫病。线虫病很难防治,以往大多依靠向土壤中投入大量的化学农药,引起的蔬菜和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喻景权觉得,既然需要技术来克制线虫病,又有了初步的田间效果,就不妨试试看。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改进,这项技术在河南线虫病重灾区跟其他不同的技术进行了比较。最后的现场会上,喻景权顶着巨大的心理上的压力,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掘开了用诱导抗性激素处理过的土壤——植株根系上一个线虫病根结都没有!那一刻的幸福感,真的无以言喻。

  如今这项技术早已覆盖全国,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喻景权仍然兴奋不已。他说:“生命系统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即使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也有奇妙的原理。科研就是探索未知,当设想被证实,那怕只有一点点,也是特别高兴的。很多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而我们刚好解决了;我们成功了,别人就不需要再走弯路了。”

  虽然本职工作繁忙,但喻景权还是尽最大可能参加政协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开展的各项活动,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他觉得,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固然也是一条党派成员发挥自身社会作用的途径,但政协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政议政平台,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当地考验查证调研,与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真实而有深度的交流。

  近年来,浙江省政协大力推进以送文化、卫生、科技、教育、法律、体育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省政协委员“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活动,喻景权作为专家团成员,多次深入农村开展农技指导。食用菌栽培是丽水的传统产业,也是农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但在其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发展前途好的背后,喻景权却关注到食用菌栽培产生的废料问题。“食用菌的培养基是用碎木屑加入必要的添加剂制成的,这种栽培技术已很成熟,但食用菌收获后,培养基就成了废料。农民不好处理,就一根根堆在那儿,对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

  喻景权从专业方面出发,考虑将这些“下脚料”转化成农业栽培育苗基质(营养土),用来种花、种菜。他联系了在丽水的学生,通过反复调研、实验,不断调配、改良,终于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现在他的学生成立了企业,当地政府也很看重,给予了许多支持,培养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谈及此事,喻景权非常欣慰。

  不言之言,闻于雷鼓。担任政协委员这些年,喻景权并不特意追求提案的数量。因为他始终认为,看到了问题,找到了原因,提出了建议,终究是要落实到“谁去做”上,必须要有解决的思路、解决的措施和解决的技术。“许多问题政府即使下了大力气,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掉。如果每个人都能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真正有益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实实在在地去做,就非常有意义了。”

  2013年,浙江省委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成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2015年参加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和界别组相关活动时,有位宁波的委员就当地水库污染、提高饮用水质量上的问题提出了困惑,引起了喻景权的深思。“‘五水共治’后,很多水库谈到水质就习惯说得很差,谈到污染就说是农业生产所致,这是很不客观的。关停农产品加工公司、把水库上游的农民一迁了事当然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但也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水库移民的融入、农民的就业和收入,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不和谐因素。”

  2016年,喻景权就和当地水利部门一起,到宁波市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及其上游水域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2017年,计划通过水源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测试相结合,分析水库富营养现状和成因,明确流域内主要的污染物来源;调查研究不同季节水库及其上游支流主要藻类及其数量,明确水库藻类变化规律和影响水源地水质的关键性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库上游生态型小流域治理的模式,以及保持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的对策及其配套技术。

  这个项目将持续整整一年,每个月仅采样就要去宁波两次,需要采集的样本数以几千计,还有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统筹协调问题等。如此精细繁琐,喻景权却觉得很有意义:“影响水质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到底有没有受到污染?如果有,是因为自然还是人为?来源是什么?如何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都要搞清楚。只有在大量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报告和建议才是可靠的,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喻景权对环境和资源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作为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他对有关问题的关注度也相当高。在他看来,我们的祖国人口众多、资源稀缺,若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指导、盲目推行决策再造成资源的浪费,实在太令人痛心了。“希望这次的水库研究项目最终能够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导当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降低对旁边的环境的影响,从而建立起长久可持续的安全保持模式,成为一种示范。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稳步的增长、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实现完美的和谐。”所谓“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并积极践行,喻景权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回国至今,喻景权一直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开设了多门课程,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蔬菜栽培学总论》和《蔬菜栽培学各论》,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针对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教育培训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他实施了农学大类提前批招生和“名师—名课—名书”工程,创建了“农业生物学”国际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实验区”,使本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取得了新的飞跃。

  喻景权指导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有2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所带的研究生不少已经各有建树:有的留校任教,有的进入国内知名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有的前往国外顶级高校和研究所深造进修。这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我国设施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设施农业科研力量的不断充实、先进的技术高效推广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喻景权深受学生的景仰和爱戴,这些年,许多学生慕名而来,想要进入他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谈到这里,喻景权谦虚地表示,那些教导过自己的老师才是真正的敬业、真正的投入,和他们相比,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然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喻景权的人才教育培训理念却有着浓厚的人文气质:“(学生)不是要做出什么成绩,而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是最重要的。”

  喻景权带领着一支优秀的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小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当然有高低之分,但在别的方面,像为人处世、思考问题、沟通交流、实验技能等等,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过人之处,只有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做到合理的分工协作,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能量。作为个人则要善于看见其他人的长处,把别人的优点学一点过来,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几年之后走上社会,只要任何一方面有所提升、有所长进,这些时间就没有浪费。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未必人人都要成为专业化的人才,只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喻景权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负责的态度、刻苦务实的精神和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诠释着“言传身教”的真谛。他的手机全天开机,随时接收学生发来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每天一早起来工作,通常晚饭都是在学校解决的,就算在外用餐,也要回到办公室查阅文献、处理事务。他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通过你自己的兴趣,在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内大胆地自主选题,一旦确定下来,就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脚踏实地。科研中,他完全融入课题,看着学生做实验,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不断地考虑哪几个方面美中不足,哪几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他指导学生的论文,要求每个字都仔细推敲,连标点符号都不许乱用。很多时候学生写他也写,每一个修改的版本都留着,就为了让学生看出区别,看老师在原来的基础上改了什么,在国外杂志发表时老外又改了什么。“选我做导师、进实验室,不能徒有虚名,必须要有想法,要有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记录下来。论文是学生科研成果的体现,我要对此负责。”喻景权的话说得非常实在。

  采访间隙,有个学生来敲门,说图完成了想请他看一看。他马上说,这个图已经看过了,但还有个图没收到,又对图的颜色、数字标注的具置等细节提出了十分精确的要求。喻景权说,自己可能是太操心了;而我也终于明白,这位低调务实、兢兢业业的农学专家,满脑子装的都是他的科研工作,他的技术应用,还有他的学生,以致于类似“约好采访”这种事,被自动归为了“无效信息”。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正是喻景权教授最为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