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栽培技术
“菜篮子”成百姓致富“钱袋子” ——会宁县大力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2024-01-25] 栽培技术

  时下,站在白草塬纵横辽阔的川塬上,只见银白色的塑料大棚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烁着亮光,人们忙着劳作,到处呈现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从“小打小闹”到集中连片,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带富一方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会宁县不断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临近春节,走进会宁县中川镇,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暖意融融,刚萌芽的青椒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蔬菜大棚种植户宋国桢正在自家承包的棚里辛苦劳作,他说这几天忙着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松土、铺膜,准备接下来开展大规模的育苗作业。同时,前期开展好水肥管理,加强棚内病虫害防治,全力保障冬季蔬菜供应。

  据了解,中川镇通过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现代化交易”的现代绿色蔬菜产业链条,在蔬菜育苗过程中采用“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栽种和管护,机械施肥、浇水、自动恒温保湿,人工去除劣质苗,通过科学化和规模化的育苗大棚,努力让种植大棚变成“小康棚”,不断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近年来,会宁县瞄准设施蔬菜产业链育苗前端,着力抓好“菜园子”基础设施建设,让“菜园子”里的菜苗满足全县蔬菜种植需求,推动全县蔬菜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依托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园等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引进一批优良品种,在种业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每年国庆节前后,白草塬镇蔬菜产业园的部分换季蔬菜新鲜上市。北刘村种植大户刘兆洲正在自家大棚里来回穿梭,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刘兆洲开心地说,他今年共种了104个大棚,其中54棚辣椒,其余的50棚是黄瓜,现在头茬开始销售了,市场行情报价还可以。下一步,他打算积极开拓市场销路,吸纳更多的人就近进棚务工,实现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增收致富。

  近年来,会宁县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全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高品质蔬菜,培育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甘味”蔬菜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把群众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真正让特色产业挑起“乡村振兴大梁”。

  据了解,会宁县在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按照“延长产业链、健全功能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深入推动“引企建园”工程,聚力打造284个种养标准化产业园和7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全县蔬菜产业规模稳定在18万亩左右,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4亿元,带动全县8.7万户常住农户发展农业产业,人均产业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日前,在会宁县高素质农民培育蔬菜种植技术示范培训班上,来自白草塬镇的蔬菜种植大户杨彦斌感触很深。他说,这个培训班很有意义,一方面给大家讲授了蔬菜种植的理论知识,还让大家去周边的靖远县、榆中县城关镇、定西市安定区等地现场学习交流蔬菜生产技术技能,进一步拓宽了发展思路,通过学习发展经验,着力推动产业增产增收良性循环,使产业有赚头,让农民有劲头。

  这几年,会宁县在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以农业科学种植理论知识培训为抓手,加大对链主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会宁县还组织科技特派员、专业方面技术能手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开展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对科学用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新品种保护法等有关技术及法律和法规知识宣传,让农户听有所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增强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让“小蔬菜”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菜”。

  如今,特色蔬菜产业正在成为会宁绿色安全的“菜篮子”“果盘子”和当地百姓致富的“钱袋子”。

  行走于会师大地的沃野田畴间,随处能感受到现代农业律动的脚步;蔬菜种植基地里,新鲜翠绿的绿色有机蔬菜长势正俏,农民忙着收获丰收的喜悦……